第018号 案由: 关于在城市副中心建设中,为青年科技人才优化宜居宜业环境的提案 提案单位:共青团界 问题及分析: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培养,青年为先。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进程中,通州区已经建立起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发挥科技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园区中的核心作用,是推动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通州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通州区科技人才队伍抽样调查情况 2016年6月通过对通州区范围内的36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调查问卷与数据统计分析,科技人才情况: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占到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6%。从2016年上半年对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的结果来看,年龄在50岁以上的科技人员占到总数的2.36%,40岁-49岁的占到总人数的2.03%,30-39岁的科技人员占到总人数的44.41%,30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占到总人数的51.18%;具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学历的人数分别占到1.52%、37.67%、49.16%、11.66%。具有高级职称(工程师)、中级职称、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到2.87%、9.8%、19.93%,通州科技工作者整体呈年轻化趋势。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具有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40-44岁之间,正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45-49岁之间;硕士、博士主要集中在35-40岁左右。以上调查显示,通州区近年来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不仅数量大幅增长,而且素质明显提升,30-40岁之间的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和学科带头人,涌现出一批获海聚工程、北京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青年科技人才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总体上看,通州区的青年科技人员思想活跃,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科研合作精神强,是科技创新队伍的主体。 2、通州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青年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近年来,通州区的30-40岁的青年科技人才以及学科带头人向中关村、亦庄、朝阳等地流动的较多,高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当年引进的非京籍大学生、紧缺适用人才等解决落户问题后,出现了人才流失,目前企业的这种流动趋势有增无减。 2.2科技创新缺乏平台和青年领军人才 通州区域内除了高科技企业有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外,还有一些企业有技术中心,但是远远不能满足青年科技人才发挥才能的需要。同时青年科技人才屈指可数,团队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匮乏,不利于吸引和凝聚青年科技人才形成科研团队。 2.3扶持青年科技人才的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不足 据调查,许多青年科技人才缺乏研发经费与科研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工作的发挥。3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中有50%的人每年在科研上的时间不足3个月。 原因分析: 1、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据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工作者问卷调查显示,专业特长发挥不充分的占11.2%,发挥一般的占50.7%,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30.8%的人认为是没有课题,有28.2%的认为推广转化,难以发挥是没有经费,加之论资排辈、对青年人才重视不够、研发缺乏针对性等原因,导致科技新兵“申请课题难,经费难,研发成果不易推广转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青年科技人才的生活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总体上看,通州区科技人才生活待遇还比较低,尤其是3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职称结构和生活待遇偏低。调查显示,通州区科技工作者对目前收入状况认为一般、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78.7%。在对目前生活中最大困难的看法上,有44.4%的人认为是收入水平低,21%的人认为是住房问题。所有这些直接导致了青年科技人才向外流动,同时也是青年科技人才愿意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收入、住房和科研条件较好的事业单位工作,而不愿意到待遇较差又缺乏科研条件的企业工作的主要原因。 3、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不够宽松。青年科技人才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既缺乏优秀的科研带头人和团队,又缺乏必要的科研平台和经费,对于想创业的青年科技人才来说,普遍面临着缺乏创业资金、技术积累不够、工作经验缺乏等问题。自我开创业困难较大,而通州区在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上不够完善配套。 4、青年科技人才的择业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一些青年科技人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了寻求稳定的职业,纷纷挤向机关、事业单位,不愿意进入企业或自主创业。而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相对集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真正需要人才的企业却难以吸引到人才。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也是造成人才分布失衡的原因之一。 建议: 1、营造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出台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制定有利于吸引、留住、选拔、评价、激励人才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参加科研项目、工程项目、技术推广、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的机会。同时,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劳动价值及对社会做出的贡献给予正确的评价,对其做出的业绩给予表彰和奖励,尤其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进行重奖,营造开放、稳定、宽松、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 2、创新青年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建立用“感情”“事业”“待遇”三管齐下的引人、留人、用人机制,以及青年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用育”与“育用”相结合、使用与激励相结合的青年科技人才工作新机制,在职称待遇、科研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为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实施“按劳+按知”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引进青年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 3、搭建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和引导青年科技人才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进行创业。同时,建设以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搭建青年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发展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协助解决青年科技人才在创业初期遇到的资金、设备、场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难题,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掌握的技术和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转化中实现其人才价值。 4、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制度。制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规划和培育选拔办法,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训进行等继续教育。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以年度科技计划项目为纽带,优先支持40岁以下“新兵”承担的科研项目,培养和造就优先青年创新团队与学科带头人。同时,实施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支持鼓励青年人才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不断发展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 5、进一步优化青年科技人才的生活环境。关注我区青年科技人才的婚恋问题,扩大他们的交际圈。利用共青团、工会、科协组织等搭建平台,组织单身的青年工作者参加联谊活动,通过各种社会渠道,积极为优秀青年搭桥牵线。让优秀的青年人才在通州扎根,先安家再安心工作,解决科技工作者个人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