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提案建言 > 提案公开

提案建言

关于推进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时间:2023/12/21  来源:区政协

民建通州区工委

  问题及分析:
  通州依河而建,因河而兴,饱经岁月洗礼,依旧令人向往。大运河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通州百姓的精神图腾。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视察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2019年《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发布,副中心积极对标国家、市级相关规划政策,制定《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和《2020年-2022年行动计划》,成为北京市以及运河沿线第一个对外发布此类规划的区县城市,自此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驶上快车道。
  多规融合,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乡统筹发展。齐抓共管,生态环境治理与历史水系保护平行推进。资源整合,创建多功能于一体的5A级文旅综合景区。守望历史,城市副中心首推大运河讲述人。弹指间,天蓝、水清、岸绿;一挥间,5A景区创建,蒲帆再次远航。通州区以项目化思路推进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存在着些许不足:
  1.国家文化公园系统性建设不够显著。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通州区)所要展现的大运河承载的国家文化价值梳理不足,对应展现的国家文化价值选择、文化遗产提取、文化资源挖掘的系统性略显不够。此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十多个部门,部门之间存在权责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亟需进一步明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政府综合管理部门、专项工作主管部门和相关配合部门的责任。
  2.大运河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尚未系统化转化为产品与服务。近几年,通州区对传统村落、寺庙、祠堂等的保护较充分,而对面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运河船工号子、运河龙灯、大风车、骨雕、传统美食和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方式单一,即面临着重“有形”遗产、轻“无形”遗产,重静态保护、轻动态保护。此外,通州区拥有宋庄文化创意产业园、台湖演艺小镇等文化产业集聚区,但没有围绕运河IP形成系列产品与服务,缺乏运河文化元素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的有效路径与载体。
  3.文旅商体农融合不充分,运河与城市关系的重塑力度不足。2022年大运河京冀段航道开通,但不管是大运河沿岸地区还是水上游船活动中运河文化相关产品或服务均显不足,对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在商体农领域的开发、利用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没有能够实现将遗产与遗产地的原生自然环境、人文地理背景的协调统一,但毕竟大运河京冀段通航为已逝去的“城河共生”关系带来了希望,通州大运河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关系重塑再现生机。
  建议:
  2019年9月、12月中办国办先后发布《纲要》《规划》,此后大运河沿线8省市均出台专项规划,其中北京《大运河专项规划》《行动计划》提出了将全面实施遗产保护、环境整治、水系治理、文化挖掘、旅游提升和跨区域合作工程,系列政策为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路径。
  1.系统构建,高质量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建议在重点工程与重点任务的基础上,将点亮工程和项目串珠成链,以大运河5A级景区为主要载体,编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规划,该规划应充分体现国家文化价值选择、提取相应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并且规划的实施促进跨部门跨领域的资源整合,统筹探索重大项目的合力推动、文化空间的整体塑造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另外,建议通州区率先设立区级大运河文化旅游基金,作为财政资金预算长期战略性政府投资基金,按照区政府引导、骨干企业参与、多元投入的运行原则,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相关文创产品开发、文化服务出口等文旅项目策划等给予金融支持。
  2.活化非遗,科技赋能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
  探索在大运河5A级景区内推出以漕运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和主题戏剧表演等大型文娱项目,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把非遗嵌入景区景点。同时加强科技应用,创新非遗旅游融合应用场景,规划建设非遗小剧场、非遗展览馆、非遗VR数字体验基地,除非遗传承人参与外,适当吸纳当地人参与。建议运用AI、VR、5G、舞美等现代科技,创新内容与形式,丰富产品供给,可借鉴山东的尼山圣境、杭州的《遇见大运河》,以创意设计为手段,推动大运河非遗的展示、转化与利用。
  3.农文旅商体融合,重塑城市与运河共生关系
  建议遵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围绕大运河5A级景区建设,发挥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环球度假区等重点项目的支撑作用,加快最美运河村落等重要遗产点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促进大运河物质遗存、沿线非遗传承与农文旅商体发展的融合,让村落变风景、园区变景区、产品变品牌。同时,建议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加入通州区“文旅商体共创平台”,从而形成“农文旅体商融合平台”,加强“都市型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精品乡村旅游”等专项计划与其他文旅商体项目的融合,从而促进乡村文化与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联姻”植入乡村文化元素,实现文旅商体农的有效融合态,重塑城市与运河的共生关系。
  4.多主体参与,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智慧活力
  建议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和治理过程中要吸纳多方力量,吸引多元参与,实现合作共治。大运河主管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和创新各类社会主体有效参与大运河文化建设的机制、模式和途径,不断完善城市大运河领域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如,依托政府开放的数据门户搭建大运河全媒体数字平台,鼓励公民个体以参与活动、提交实物及影像资料;提倡企业以技术支持、项目投入、资金支持等方式参与环境治理、遗产保护、文旅开发等;鼓励社会组织以公益活动、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宣传推广、社会治理等;设计大运河文化进校园的项目,推动社会各主体的多元参与关注。通过多元参与,不断扩大大运河漕运文化的社会影响、居民参与度,提升当地人民与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通州区委员会 承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通州区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网站备案号:CA010120000604417630003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ICP备 200152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2947号 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北京市通州区大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