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提案建言 > 提案公开

提案建言

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提案

时间:2023/12/21  来源:区政协

王明珠

  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通州区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印发了相关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相关办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通州区共有87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区级名录,其中,花丝镶嵌制作技艺、“面人汤”面塑制作技艺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通州运河龙灯、通州骨雕、大顺斋糖火烧制作技艺、通州大风车、通州饹馇饸、延寿圣会音乐7个项目被列入市级名录。
  非遗保护发展工作对于弘扬优秀道德价值、培厚社区文化积淀、培育良好民风习俗、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通州区与非遗相关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新业态在融合过程中不断出现,但是仍存在着保护工作政府热社会冷、重固守轻创新等理念误区,仍存在发展不充分的现象。
  一是非遗项目传承呈现两极分化。一些有市场需求的以工艺制造和食品加工产业为载体的非遗项目(如咯吱盒、糖火烧、花丝镶嵌、北京绢人等),传承态势相对良好;而相对经济效益较差的非遗项目基本靠原生态保护方式赖以生存,日趋衰落,如小车会、船工号子等传统岁时节庆等民俗形式,与现代生活方式渐行渐远,传承难以为继,部分非遗濒临失传。两极分化导致人才分布失衡。
  二是非遗企业融合发展和产业化经营落后。大量传统非遗企业经营者及传承人更认可传统经营理念,认为非遗是艺术,不了解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营模式,经济效益较低,导致年轻的非遗从业者比例越来越低。
  三是非遗产品更新缓慢,融合属性不足。如虽然毛猴、面塑技艺等非遗项目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如冬奥等推出了相关艺术品,但是群众对非遗更多停留在“参观”、“游览”而非“体验”和“购买”,传统非遗产品的家居实用性限制较大,非遗产品商品化进程有阻碍,建议基于传统非遗基础设计创意性衍生品及家居实用品。
  四是非遗品牌影响力严重不足。当前通州尚未打造出知名非遗品牌,非遗产品品牌化程度不够。
  建议:
  一是广泛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在全社会持续贯彻正确的非遗保护理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非遗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使人民群众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传承者,同时也成为宣传者、保护者、消费者。以生活化融入为切口,利用传统节日,打造非遗活态展示平台,开拓现代化非遗传播格局,举办非遗展示等活动,提高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同感、参与感,增强传承实践的动力。
  二是做好濒危项目的抢救性保护,推进非遗数字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非遗项目会被时代淘汰,为防止“人走技失”,制定科学化的数字化保护规划,建设数字非遗展示平台,分阶段、分步实现数字化:在关注传承人健康的前提下,组织力量以口述历史、原生态记录、制作全程影像的方式,全面保存非遗项目尽量完整的资料,力求通过资料可在未来复原非遗技术;补充完善非遗数据库,建立包含专业音频、视频、图像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据库。
  三是搭建非遗产业对接平台。增强非遗传承人横向沟通,也有助于为有生产营销优势的企业与非遗传承人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吸纳社会资金,设立非遗产业创业基金,为非遗传承人创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引入文创管理公司,对通州区各项非遗进行统筹管理和发展规划,拓宽销售渠道,从市场角度提供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建议,以“非遗传承人提供创意原型+文创管理公司促成商品化+政府监督顾问”模式,打通州非遗“团体牌”,孵化打造通州非遗文化综合品牌,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非遗产业园区化和基地化。依托“两区”建设,通过“服贸会”等平台,强化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非遗产业“走出去”,中国文化“传出去”。推动非遗行业与国内知名文物藏家和拍卖机构的合作,支持发展高端拍卖业,促进非遗产业向全产业链发展。
  四是坚持非遗生产性保护,推动非遗项目发展。打造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平台,依托“文化+”“互联网+”和“金融+”,发掘非遗产品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创新形式,鼓励基于“互联网+”的非遗电商业态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推广及直播带货,可引入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互动体验,以需求为导向,推动非遗资源化与非遗产业发展;鼓励基于“互联网+、文化+”的非遗艺术品实物集成电子化交易模式的创新发展;鼓励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模式与非遗项目对接,充分发挥“金融+”的重要作用。
  五是推动非遗产品向综合性文化产品和消费品转变。引导各传统非遗工艺加大与创意设计的融合力度,融合本地大运河、《红楼梦》等IP和文化要素,与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推动产品开发向建筑、园林、娱乐、餐饮、家居、服饰等领域拓展,生产实用价值和设计感兼具的文化消费品。部分因技术因素及历史传承因素,较难进行产业化生产的非遗项目,应积极极开发中高端工艺礼品,进一步扩大其在礼品、纪念品、拍卖品市场的影响。
  六是发展特色旅游,助推非遗项目助力文旅融合发展。在大运河博物馆、未来张家湾古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等场地,结合市集建设,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固定场地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展示,开发与时俱进的表演和展示内容,吸引旅游者参观和参与,强化互动,丰富旅游产品。打造“非遗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文旅游、生态旅游的特色文化贯穿于旅游产品之中。
  七是重视非遗人才培养和储备。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增强非遗发展后劲。加强非遗展示基地建设,促进非遗活动进社区,将相对简单、可操作性较强的非遗技艺引入市民活动项目中,增进居民与非遗传承人互动,强化非遗项目宣传。制定试行传承人职校培养计划,实现传统师带徒、家族传承与现代职业化教育相结合,拓展传承途径和方式。研究制定专门的非遗人才培养规划,以解决大师级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技艺后备人员的遴选与培养等问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吸纳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保护队伍,使非遗产业焕发新的青春。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通州区委员会 承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通州区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网站备案号:CA010120000604417630003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ICP备 200152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2947号 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北京市通州区大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