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通州文史

政协北京市通州区委员会

大运河:活力通州之源

时间:2017/11/17  来源:区政协

       在京津冀,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说,北京、天津已相继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这京津之通却在通州,通州已实际成为连接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桥头堡”,是“北京的城市副中心”,其“一核五区”的宏大构想正激发出无穷的活力。

       通州之“通”已是名副其实。所谓“一核五区”,即以“城市副中心”为核建设成为北京唯一的滨水高端商务中心,“五区”是指宋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通州文化旅游区、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国际组织聚集区和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通州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规划将揭开通州历史变迁新的篇章,这昭示着通州已在聚力求变,“变则通”,而“通”则“久”,这恰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融通。

       南方漕粮来京的咽喉通道

       在通州以强劲之势锐意创新、深化改革,“以饱满的热情,推动新城建设,完善城市副中心的功能”之机,迎来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的特大喜讯。这是世界遗产组织馈赠给中华民族一份厚重的礼物。通州,是可以自豪地接受这份馈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纵贯南北的“母亲河”——中国大运河的最北端就是通州。大运河通州段作为通州首次入选世界遗产的项目,值得享有这一荣耀。

        在通州旨在建设“文化繁荣、文明开放、文脉彰显”的活力之城的战略格局中,如果说未来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以文化为灵魂,那么大运河将会是通州的聚魂之核,因为在通州最难忘的是大运河。

        通州,古时称潞水、潞县,只是到了金代,在此设州治,“以漕运通济”,故称通州。《天府广记》载:“通州在州府东四十五里,秦属渔阳郡,汉谓潞县,后数置潞县,隋废入涿州,唐置玄州,宋复为潞县,五代及辽皆因之。金升为通州,元仍旧,明代以是省入。”不仅通州之名来自运河,而且通州城之建设同样来自于漕河航运。

        元代之前,通州只有建制而无城市。通州城的真正历史开始于元代的“偏篱为城”。元世祖任用郭守敬凿通大都至通州的通惠河之后,通州始成为南方漕粮来京的咽喉通道,这一举足轻重的地位使通州逐渐成长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城市。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赋诗曰:“文皇建都,治必南饷。州名曰通,作我东障。高城巍峨,有兵有民。漕河北来,饷粟云屯。储盈庚增,新城是筑。”所以,通州是典型的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城市。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通州区委员会 承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通州区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网站备案号:CA010120000604417630003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ICP备 200152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2947号 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北京市通州区大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