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州区政协 > 通州区政协第七届三次会议 > 委员提案摘登
关于大运河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4-01-03     信息来源:区政协

关于大运河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

民建通州区工委

问题及分析:

2022年文旅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此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成为2023年党和国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之一。通州地处京杭大运河北端点,沿线村镇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发展,积淀了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我区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调研分析,目前我区文旅发展政策环境优越,已出台多项利于推进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乡村非遗保护成效显著,截至今年8月,已公布87项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明显提升,村史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各具特色;文旅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上半年全区文体娱乐业收入同比增长101.6%,新引进文旅相关企业230家,初步显现了文旅产业对通州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但在大运河沿线乡村非遗活化利用、文旅市场的消费动能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乡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保护不到位;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地方特色不够鲜明;三是乡村文旅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如果上述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以大运河文旅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必然难以突破困境。

建议

充分利用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的资源优势,激活沿线村镇文旅资源,发挥文旅产业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1.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运河村落美丽乡村样板”专项为契机,将大运河及村落特色文化嵌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文化活动中,在村史馆建设、文艺表演、手工艺品的制作和推广中体现本村历史文化的演进,增加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2.加快农文旅商体融合,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一是促进乡村文化与科技小院、特色农产品与农耕文化传承、传统手工艺品与文化研学、民间赛事与现代体育等跨界“联姻”,让村落变风景、园区变景区、产品变品牌。二是建议农业农村局加入“通州区文旅商体共创平台”,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精品乡村旅游”等专项计划与其他跨行业项目融合,并对在运河文化、农耕文化、红色资源、林下经济等方面拥有比较优势的村进行专项支持。三是充分发挥通州区“一区一河三镇”重点项目的牵引拉动作用,通过构建“高端品牌+特色民宿+普通民宿”的民宿体系、打造“生产+生态+生活”配套服务,带动本镇及乡村地区群众就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打造运河主题村落带,探索社区型景区管理新模式。“运河村落美丽乡村”的基础上选择有文化底蕴、地理优势、资源基础的运河村落为试点探索社区型景区管理,一方面提高村民自我维护、共建大运河文化旅游区的意识另一方面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模式,加快论证大运河与环球景区水上航线项目及沿途码头分布,用“水上航道”吸引环球度假区、北三县、京津冀周边游客,打造潞城、西集、县、台湖等地的运河版“古村落综合体景区”。

4.激活乡村文旅资源,建构“吃住行游购娱”全服务链。加紧筹划运河文化旅游节、特殊传统节日庆典、非遗文化展示季等主题活动,并将承办方下沉到村,实现区级月月有主题,村级周周有活动。通过开发村级节庆仪式、地方美食、非遗工艺等相关文旅业态,最大程度盘活尚未流转的乡村文化资源以及因地制宜整合村级已有产业基础,构建通州区旅游全服务链条,拉动观光游客及本地居民的文旅消费。

5.打造运河非遗品牌,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实施“区级非遗工坊”项目建设并提供资金支持。选择辨识度高、竞争力强的非遗工艺作为重点项目,通过注册商标、设计包装、开发衍生品等方式,提升非遗品牌形象和价值支持,促进非遗的商业化利用和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为解决传承人队伍老龄化及后继乏人问题,需搭建多层次非遗传承人培育体系,通过与属地高校共建学生社团、共同完成学生学术竞赛等方式,为传承人提供非遗技术展示的平台、拓展非遗产品销售渠道,打造非遗品牌。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州区政协 电子邮件: zhxbwmk@bjtzh.gov.cn
技术支持:北京市通州区大数据中心 京ICP备 200152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2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