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州区政协 > 通州区政协第七届三次会议 > 委员提案摘登
关于促进副中心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4-01-03     信息来源:区政协

关于促进副中心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提案

相晶杨彦伟

 问题及分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别、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乡村振兴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期待还不相适应,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仍有探索提升的空间,主要问题是:

 1.统筹规划引领不足。我区农文旅融合发展还缺少高层次、整体性规划引领。当前我区大部分的农文旅业态以民宿餐饮、观光农业、休闲采摘等小而分散的业态存在。由于缺乏前期规划和整体设计,资源呈现“各自为战”的状态,农、文、旅三方面资源未能充分融合,业态规模较小、形式单一、缺乏文化底蕴,没有形成有地域特征的差异化、特色化的亮点品牌。

 2.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根据区2022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区共有120个农业观光园,但从2020到2023年,但仅有少数休闲农业园区获得区项目提升经费支持,且根据《2023年通州区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实施方案》还专门提及每个项目只能连续支持2年,第5年才能再次申请。从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可能还有大量园区急需资金支持,要想让更多的园区都持续、健康的生存发展,形成以点带面、甚而全域高质量休闲农业的北京市最具有代表性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区之一,仅靠政府有限的资金支持难度是非常大的。

 3.宣传推广有待加强。农文旅项目的整体统筹设计、深度策划包装、专业推介宣传和精准营销亟待加强。我区多个美丽乡村、休闲农业项目都初步形成了农业观光、农业采摘体验、农事活动体验、科普教育和研学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园区,但大部分园区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号更新频度偏低,多个旅游、团购以及平台类APP关注度2023年较之前有所下降。

 4.公共服务配套薄弱。我区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相对滞后,难以匹配农文旅融合发展对乡村基础设施、环境、生态、卫生的较高要求。不少休闲农业园受建设用地指标的限制,商业和服务设施较为缺乏,不利于拓展农业与文旅的融合,导致同质化发展,降低游客的体验感。

 5.缺乏政策引导和支持。培育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的民宿是农文旅融合发展中打造口碑、留住人的重要抓手,但民宿管理涉及八个部门,办证审批流程复杂,实践中存在不少无合法身份经营的民宿,也给行业监管带来困难。

 6.产品未形成产业化。通州区作为北京市传统的农业重点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发展“一村一品”成效卓然,为农文旅发展打造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延长产业链,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仍大有可为。

 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加强全区农文旅融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建立农文旅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推进农文旅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协调和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建立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咨询机制,组建农文旅融合专家顾问组,为发展规划编制。

 2.引入社会资本,经济赋能农文旅。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金融服务模式。除了引导乡镇和村集体用足各级政策资金支持外,还可由相关部门统一规划,积极探索利用比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企业债券、乡村振兴债券、乡村振兴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构建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长效机制。

 3.加大宣传推广,挖掘文化内涵。文旅部门带动社会专业团队参与农文旅活动创意策划、社媒宣传以及运营,鼓励重点区域试点乡村农文旅活动策划,以创意文旅活动聚集农文旅要素,强化整体品牌效应,丰富文旅体验,做深做长农文旅产业链;积极与各大旅游、团购类APP合作,推出针对性的优惠活动,提高在这些平台上的曝光度。

 4.资源共享合作,农文旅融合发展。引导农业休闲观光园经营主体与周边农户、农业合作社等建立资源共享合作关系,以点带面促进农文旅融合辐射面延伸,同时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向农文旅用途倾斜,改善传统农业重点区域因配套建设需求而屡屡涉嫌违法用地的尴尬境地。

 5.政策扶植,正确引导。探索推行八部门联合审核、一站式办理、绿色快捷通道等方式,优化证照办理流程,让民宿经营者办证更便捷。文旅部门牵头引导民宿经营者学习优秀地区民宿案例,使民宿经营者愿意做、做得好、做得有特色。

 6.延长农文旅产业链,创造农文旅融合新高度。依托通州区现代农业科技和种业优势,研究充分利用科研院校、优势种企、行业会议、园区设施等资源,延展知识研学、产业参观、现代农业体验等知识旅游型特色旅游线路;鼓励农业企业发展品牌农业,研发创新围绕文旅要素的现代农业特色文创产品,使农产品获得更广阔的品牌成长空间,推动区域优势农业产业要素融入文旅产业链条,使我区农文旅产业达到新高度。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州区政协 电子邮件: zhxbwmk@bjtzh.gov.cn
技术支持:北京市通州区大数据中心 京ICP备 200152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2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