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州区政协 > 通州区政协第七届三次会议 > 委员提案摘登
关于副中心高质量建设儿童友好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4-01-04     信息来源:区政协

关于副中心高质量建设儿童友好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案

阎晶

 问题及分析:

 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北京市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目标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23年6月,北京市23家单位联合印发《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在3至5个区开展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进建设一批示范性儿童友好街区、社区、学校、医院、公园等;到2030年全市全面建成儿童友好城市”的总目标。同年9月形成了《<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年工作台账》,针对“1米视角”布局友好空间,梳理出26项空间友好具体工作目标,小朋友在北京将有更多“专属”空间。

 副中心在城市公共空间、小微空间、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过程中,多类空间进行了“适儿化”改造,增加儿童文体服务供给,形成了后南仓小区广场、自由城社区共建昆虫栖息旅馆、阅青山书店以及一批智能微型图书馆、非遗小微博物馆、体验馆等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但经调查也存在对儿童友好空间认识不足、建设标准不一、布局选址不当等情况,简单的将儿童友好空间理解为增加儿童游乐设施,过多场地关注学龄前儿童,忽略学龄期和青春期儿童的需求,个别空间场地的选址、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因素。

 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高标准融入儿童友好理念。对标东城、西城,积极申请第三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提前编制谋划《副中心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将儿童友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实施,贯穿到规划编制、保护整治、改造更新、社区治理全过程,细化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单位、细化任务分工,开展年度督导和部门考核。制定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标准,以城市更新实践为抓手,进一步在小微空间改造、文化空间供给、城市环境提升等方面落实儿童友好建设标准,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推进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公共空间设计,推进城市建设适应儿童身心发展,满足儿童服务和活动需求。

 2.制定项目清单,高质量打造儿童友好场景。全区统筹制定儿童友好重大项目清单,重点围绕“推进城乡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改善儿童安全出行体验、拓展儿童人文参与空间、建设儿童友好的自然教育设施”等五大任务,分阶段分领域打造一批儿童友好学校、医院、社区、公园、街区等,基本形成“点、线、面”融合的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在社区、学校、医院、城市公园、小微空间内,拓展儿童游戏空间和运动空间,合理增设“儿童游戏角”和“街头运动场”;在森林绿地、滨水空间、自然保护地内拟建多处自然教育场地和科普体验区;围绕校园周边,设置人行过街设施,完善人行横道标线和人行横道提示标志,打造一批示范安心通学路和“爱心斑马线”;鼓励学校与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图书馆、运动场馆、农业园区等共建校外美、体、劳教育基地,开展艺术节、运动会、劳动节等各类活动;依托全区绿色金融科技资源优势,以数字赋能为手段,搭建儿童友好“空间一张图”,动态化展示全区儿童友好空间布局指引,让儿童友好更加可感、可知、可及。

 3.建立长效机制,全过程强化儿童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各街道儿童“议事会”、“观察团”作用,尊重儿童意见表达,积极回应儿童需求,构建起“儿童需求表达—相关建议落地—推动督导评估”的闭环工作制度,真正实现小建议、大友好。在规划过程中充分体现儿童利益,重视儿童的环境体验,充分理解每个规划决策与空间建设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例如在社区邻里中心设计中融入探索类、感官类、互动类、认知类等游戏元素,注重解放儿童天性的同时,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定期开展社群活动,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让儿童在参与中培养对社区和自然的热爱,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责任感。责任规划师要积极引导儿童参与空间营造,并协调街道、社会资本和居民的关系,培养了社区治理中的儿童友好生态。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州区政协 电子邮件: zhxbwmk@bjtzh.gov.cn
技术支持:北京市通州区大数据中心 京ICP备 200152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2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