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城市副中心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刘船
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新型绿色建造方式在城市副中心全面铺开,规模超过1000万平方米,绿色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标《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民用建筑绿色发展规划》文件要求,距离“十四五末期,城市副中心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70%,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3000万平方米”这个远景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在政策体系、市场氛围、模式创新等方面也有很大提升空间。
1.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在绿色建筑的政策制定、标准体系建立、阶段性发展目标规划中的主导作用尚未完全发挥,针对推进绿色建筑的相关奖励政策和激励机制有待加强。
2.增量成本的制约。绿色建筑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传统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在前期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绿色建筑开发具有增量成本,投入的成本、价格更高,导致绿色建筑具有过长的投资回收期,缺乏经济效率。
3.绿色建筑消费潜力有待释放。部分项目是为评星级而做的绿色建筑,设计中缺乏对人的关注度。大多数用户选择建筑时,更注重的是建筑物的地段、周边配套、价格等方面要素,没有感知到绿色建筑在健康、舒适等方面和传统建筑的区别,对绿色建筑认知度和感知度较低,不愿意增加投资绿色建筑,从而导致绿色建筑的优势无法体现。
建议:
1.前端顶层设计方面。一是完善副中心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围绕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建立健全涵盖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产业、高效节能、智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等内容的绿色标准体系。二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环境信用评价系统、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三大平台运用,严格执行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环保黑名单管理等制度,更好地推动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价值导向。
2.中端应用实施方面。统筹做好城市副中心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加减法”。一是从建筑的生产、建造、运行、拆除等环节最大限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加快淘汰落后技术,限制和禁止使用消耗大、效益低、质量差的落后建筑技术、工艺、机具设备和材料。二是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政策体系,聚焦原创策源,推进绿色建筑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基础性、引领性和战略支撑作用。
3.后端落实评估方面。进一步夯实绿色建筑各方主体责任,建立职责分明的“责任闭环”工作体系,加强相关职能部门协同管理,确保绿色建筑项目建设“环节闭合、全程可控、责任明确”。持续完善绿色建筑年度任务分解和考核评价制度,有序推进成效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考核制度,将绿色建筑工作任务纳入年度考核指标,持续推动副中心新型建筑体系“向绿而行”。
4.创新技术未来应用方面。一是加快发展光伏和新型储能技术。通过光热、光伏、新型储能等技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利用峰谷电价差以集成智能化储能装置储存,实现光储直柔综合降耗,结合被动建筑相关技术,实现零消耗外部能源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快发展以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及生物质热源等为主的绿色节能技术。利用地热资源、压缩空气放热、天然绿色生物质热源等天然可再生资源作为能量获取手段,通过冬取热、夏换热的储能蓄能机制,使建筑内部四季保持稳定恒温状态,最大限度降低对传统能源的获取依赖性。三是加快发展智能建筑机器人。以可周转模块化建筑施工平台为基础,通过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算法等支撑技术,有机耦合砼浇筑、智能振捣、整平、抹光等智能建筑机器人辅助施工,有力推动智能装备设备在城市副中心绿色建筑的集成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