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探索“城之需”和“农之产”的关系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提案
工商联界
问题及分析: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以来,通州区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部分企业被疏解或转型,大部分集体土地园区厂房被腾退甚至拆除,加之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农村集体资产利用率不高,农村土地产出效益低下,城乡产业融合度不强,导致农村收入水平不高。
1.乡镇规划产业发展不充分。“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明确了规划“三带、三圈层、多点”乡村振兴空间布局。但是农业产业发展资源基础不强,各乡镇发展不均衡,种养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精品乡村旅游没有形成规模化,品牌效应不明显。比如西集大樱桃、张家湾葡萄、柏庄生菜、孔庄食用菌、果村芹菜等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对接不充分。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带、潮白河运河休闲产业带等商业挖掘不充分,文化资源,旅游产业,没有形成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不大。
2.城乡产业发展不均衡。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和城市现代化,从土地规划与供给、财政信贷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集体资产利用等都存在政策瓶颈。城市之需和农村之产信息不对称,工业带动农业不足,融合发展不充分。特别是成为副中心以来,发展主力放在城区,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从而扩大了城乡差距。
3.产城融合发展机制体制不健全。农村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影响了更多发展要素、各类服务下乡,城市优势资源与农村特色资源难以高效循环。
4.农村开拓创新能力不足。多年前,为统筹乡村发展,几乎所有土地被流转到集体,大部分村民不再种地而能获得承包费。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大部分传统企业被疏解,以前很多租金收入锐减,加之“非农化”“非粮化”的政策出台,限制了部分种植经济作物,大部分土地只能种植粮食,承包商用于种粮的租金远低于集体流转承包费用,只能由政府补贴,大大增加了政府负担。
建议:
1.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制约,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维护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2.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培育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培养村民的现代化技能,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发力。依托双层经营体制,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激发村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让勤劳致富的受到激励。鼓励实行发展类的补贴,倡导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坚持统分结合,面向社会招商引才,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促进城乡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的联结,把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价值提升。用工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人、业、地”城乡联动,协同建设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引导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参与生产经营消费活动。建立和完善工商企业租地经营风险防范制度。加快完善企业经营能力审查、信誉档案、社会责任以及信用担保等操作性细则,并进一步健全奖惩机制。
一是农业内部融合模式。采用农林结合、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等生态循环方式,比如: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融合,形成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农业融合状态,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增产增效。
二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模式。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比如:加工果蔬礼盒、精品面粉等。
三是农业功能拓展模式。推进农业与商贸、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样化功能,比如:推动直播、艺术农业、学校试验田、一分田等模式。
四是科技渗透模式。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等培育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与农业信息深度融合。
五是多业态复合模式。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农家乐、农事体验、民俗文化展示、特色小镇等多业态相互融合。
六是产城融合模式。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向北三县延申,形成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保鲜储藏等特色小城镇。依托大运河旅游产业带、潮白河运河休闲产业带打造集国际会议、体育运动、旅游休闲、生态康养等于一体的产业业态体系,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口集聚互促融合。
七是推进产城供给侧结构改革。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打造示范园、生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联合体。大力实施订单农业,做大绿色有机蔬菜、苗木种植等产业,建好副中心自己的“菜篮子”、“花圃子”、“果盘子”,推动产品定向供应副中心(通州区)企业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