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养老机构入住黏性有效提升床位使用率的提案
社会法制与民族宗教委员会
问题及分析:
随着全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已成为国家日益凸显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也出现了许多市场化主体参与的养老机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底,通州区备案的22家养老机构中,公办公营4家、公办民营7家、公建民营2家、民办民营9家。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机构养老比例达到82%,成为养老服务市场主力;养老机构设置床位6630张,收住1424名老年人,占用床位1982张,床位使用率29.9%,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经调研分析,存在问题如下:
1.养老机构区位及收费成为闲置主因。一是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及供给能力与老年人需求匹配度不高。2/3以上养老机构及床位均在较远的农村地区,但3/4以上老年人住在城区。另外,全区95%以上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数量与老年人需求也存在差距。二是养老机构收费与老年人承受能力存在明显差距。全区养老机构月均收费约5500元,其中全失能老年人月均收费在7000元以上,对于一般家庭收入而言相对较高。
2.医养结合服务保障水平有待提升。截至2022年底,通州区养老机构中有内设医疗机构的8家,占比36.4%。其中,内设医疗机构具有医保定点资质的4家,占机构总数18.2%。目前,全市医保政策已实现全覆盖,老年人医保不能报销问题制约了其对机构养老的选择。
3.养老护理力量不足。全区养老机构的672名工作人员中,377名护理人员要管护1424名老人,人均管护4人。护理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96人,仅占14.3%。由于社会认可度低、薪酬待遇和工作压力不匹配、工作环境不理想、职业发展前景有限等原因,导致护理人员短缺。当前,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护理人员缺口呈逐步扩大趋势。
4.宣传推介未形成社会影响力。一是绝大多数老年人在养老方面的消费观念较为保守,对服务性支出不太接受。社会舆论对养老机构也有负面宣传,导致一些老人及其家属对于居家养老以外的养老模式存在抵触心理。二是养老机构、养老驿站的媒体宣传渠道有待拓展,力度有待强化,导致社会面儿对机构养老的知晓率低、床位使用率不高。
建议:
1.强化资源整合,深化推动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健全完善区、街道(乡镇)两级养老服务联合体运行机制,统筹解决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不高和各养老驿站运行不畅问题。由区民政局牵头,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区医保局等部门配合,统筹整合全区养老机构、养老驿站、医疗服务机构、各类商户等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实现对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老年人的日间照料、居家照护、养老助餐、文体娱乐、紧急援助、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等一体化集中服务。
2.强化品质服务,不断增强养老机构吸引力。一是丰富营养膳食服务。在兼顾老年人的膳食禁忌的前提下,提供合理营养膳食,加强养老机构食品安全管理。二是配齐医养康养服务。养老机构内要设立医疗机构,并取得医保资质,且全部纳入医联体管理,依托医疗联合体内部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连续性服务,实现医疗、康复、护理、养老资源的高效协同。三是丰富娱乐休闲服务,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增强参与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3.强化技能培训,逐步深化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建立区域性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开展护理员专业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加大护理员人才队伍储备;落实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制度,同时要求养老机构内部建立护理员的评价、职业晋升和薪资制度,调动护理员参与培训和护理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提升护理员队伍的稳定性。
4.强化宣传推介,全力营造社会氛围。一是强化政府部门主导推介。政府主管部门要汇总全区养老机构资源信息,通过媒体和街道(乡镇)、社区(村)宣传栏进行推介,让辖区和全社会老年人及家属在家门口就能对机构环境、软硬件等有较为直观的了解和比较,便于选择合意机构。二是强化养老机构特色推介。依托养老网站、养老服务平台等专业平台,短视频/直播平台,通州社交类自媒体,推送机构概况、实景图片、空余床位、特色服务、入住价格等信息,以线上推介带动线下体验,分类分策进行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