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通州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的提案
仲丛利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银发经济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0%左右。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银发经济的发展。
2024年1月15日,国家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发布。2024年3月5日,《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2024年6月13日,《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印发,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层面专门对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作出的总体性、系统性部署。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是满足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要求,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通州区银发经济的现状
通州区作为北京市的核心区之一,面对着快速老龄化的社会趋势,银发经济的市场潜力日益显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老年人口增多。根据北京市民政局2024年10月11日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3)》揭示,2014年-2023年通州区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区总人口的比例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通州区60岁以上户籍老人23.9万人,占户籍人口比重为27.8%。预计在未来十年,老龄化将成为区内一大社会问题。
二是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通州区已在部分社区建设养老服务设施,部分老年公寓和养老院已投入使用,并尝试通过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方式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家园中心的建设,充分考虑社会福利设施、机构性养老设施和复合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就近满足老年人的居住、休闲、医疗等需求。
三是银发产业初步形成。通州区的部分企业开始涉足银发经济领域,特别是在老年护理、健康管理、老年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二、通州区银发经济发展的不足
一是银发经济产业链不完整。目前,通州区的银发产业链仍然较为薄弱,尤其在医疗、康复、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服务尚不完善,老年人需求与市场供给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服务质量不高。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数量不足,且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老年人群体面临居住环境差、护理人员不足等问题。尤其是高端养老院、老年人康复护理中心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设施仍然严重缺乏。
三是社会认知不足。通州区部分居民及企业对银发经济的认知不足,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与支持,导致产业发展潜力未能完全释放。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银发经济所需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硬件设施建设和创新服务方面的资本支持较为匮乏。现有的财政投入和社会资本参与仍显不足,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市场推动力。
三、大力发展通州区银发经济的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通州区银发经济的潜力和需求日益显现。然而,当前养老基础设施不足、资金投入有限、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制约着银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推动通州区银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设施、引入资本、提升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和服务保障。
一是提升软硬件养老设施建设,增进老年人福祉。养老设施的充足和质量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建议加强多层次养老设施布局,在社区内分级建设不同类型的养老设施,包括基础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中端护理机构和高端养老院等,满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健康状态的老年人的需求;引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鼓励投资建设医养结合的养老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基本医疗和康复护理等;推广智能化、适老化设施建设,支持智能养老、适老化改造等新型设施建设。借助物联网技术建立“智慧养老”体系,让老年人享受更多远程监护、健康监测、线上医生咨询等服务。
二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金融信贷支持。目前通州区银发经济的设施建设和服务发展受到资金投入不足的限制。为应对这一问题,政府可引入更多资本,推动银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建议设立银发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为养老设施建设、养老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利用、借助政策性金融工具,如银发经济专项贷款、养老项目专项债券等,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通过政府贴息、担保等方式,降低养老企业的融资成本,鼓励更多企业和投资机构进入市场;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公益性投资弥补资金不足,鼓励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等通过慈善基金、公益项目参与银发经济的投入,尤其是在公共设施建设、医疗器械捐赠等方面,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
三是提升服务质量,增强老年人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银发产业应注重提高服务质量,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针对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痛点、难点问题,积极推进老年助餐、居家助老、老年健康、养老照护等基础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养老机构、家政企业、物业服务、社会组织等开展助餐、助浴、助医、助行、助急等老年人急需的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