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协会议 > 委员提案摘登 > 正文
018号王琪关于治理通州区河道污染的提案
发布时间:2015-12-28     信息来源:通州政协

政协北京市通州区第五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018

案由:关于治理通州区河道污染的提案

提案人:王琪

附议人: 

拟建议承办单位:

工作单位: 北京福兰德集团

Email:fldemail@126.com

   :13901072299

   :010-81513333

提交日期:201512 23

案由:

    北京的水资源问题是一项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水源安全、供水安全,又涉及水环境安全、防洪排水安全,既有地下水的问题,又有地表水的问题,既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挑战,又面临水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并且这些问题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其中,通州区河道是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供生产生活用水、防洪排涝、调节小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景观等多方面的功能。

    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认识到,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长期累积效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当前北京市面临的水环境安全风险在加大,威胁在加大。加强河道污染治理,特别是城区河道污染治理,改善区域水环境,是未来几年首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通州区伴随着行政副中心地位的确立,未来几年来,居住人口激增,市政工程增加,必然带来水环境安全风险加大,所以加强河道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目前,通州区域内主要河道北运河、潮白河、通惠河等面临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水质几乎都是劣V类。综合来看,河道污染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工业废水仍在直排河道,生活污水成为污染主要源头。随着国内工业结构调整的逐步优化,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对工业污染控制的不断加强,废水的直接排放量开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仍然不容忽视。而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家庭、商业、公共设施及城市径流。生活污水不及时处理直接进入河流,会直接造成水体污染。城区部分雨污合流,致使汛期污水随雨水排入河道,也是导致城区河流水质差且极不稳定的一个原因。

    第二,污水处理设施能力不足。污水处理设施在建设初期,设计能力不足,城市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导致污水排放量增加,城区污水处理率为94%,郊区污水处理率仅为52.4%。郊区大部分地区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线尚未实施到位,污水直接排入河道而导致河道污染。

    第三,“水少水脏”并存,水资源紧缺恶化城市水环境。水资源的紧缺状况加剧了北京生态环境、水环境安全的风险。对于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在城区,城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更加突出。由于将有限的水资源用于更急需的生活、工业用水,河湖几乎无清水补充,城市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和水生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能力消失,进一步加剧了水生态平衡的失调,造成了水环境的日趋恶化。

建议:

    1、建立较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等。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对造成水污染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工业部门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推动资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2、科学合理规划。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并考虑到各镇街整体建设总体规划,以生态型、高起点、前瞻性为目标,达到安全、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进行标本兼治,从而营造优美和谐的全市水环境。

     3、整体系统治理。河道作为水资源、水环境的重要载体,既珍贵又脆弱,既依赖本地区的保护又极易受上游水质的影响。下游治,上游排,河道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工作成果难以巩固。因此,要加强源头治理,而不是按区域治理,应更加注重上下游的协调和联动,加强水利、建设、环保、环卫部门的沟通配合,进一步明确事权划分和责任分工,形成一套城区河道治理的长效机制。城区河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实现污水截流,保证污水不下河,更要提高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污水的能力,同时在截污治污的基础上,开展河道生态治理,修复水生态系统。另外,城区河道还具有排水功能,应进一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城区河道治理要在截污、道改、污水处理、防灾等方面系统推进。

    4、社会协同宣传。进一步加大水资源法律法规的贯彻力度,运用各种宣传工具,采用多样形式和载体,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排污机构和广大市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水法制意识,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城区河道整治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共同营造全社会爱水、护水的浓厚氛围。

审查意见:

   

通州区政协提案委员会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州区政协 电子邮件:zhxbwmk@bjtzh.gov.cn
技术支持:北京市通州区信息中心 京ICP备 05031679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8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