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关于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传承“通州味”,编写地方教材的提案 提案单位:民进通州工委 大会提案组拟建议承办单位:区教委主办、区文化委会办 签发人:庞玉 单位公章 2015年12月27日 联系人姓名:庞玉 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电话:15010900248 邮政编码:101100 审查意见: 同意立案。 通州区政协提案委员会 2016年1月7日 问题及分析: 2014年年初,市委书记郭金龙同志在通州调研时要求,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要有“通州味”。今年年初区委书记杨斌同志要求区政协就挖掘传承“通州味”进行专题调研,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提供参考。7月12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决定,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按照市委、区委领导的要求,区政协组成了由赵玉影主席为组长,王子江、田春华副主席为副组长的专题调研组,就在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中传承和发展“通州味”(主要是狭义“通州味”——通州文化特色)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调研。 “通州味”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理解。 广义的“通州味”,指具有通州地域特色的自然风貌、文化格调、历史底蕴、景观形象、产业结构和功能等明显区别于其他区域的个性特征。 狭义“通州味”指具有通州地域性的文化特色。通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端,是北京的东大门,历史上是最重要的漕运码头,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所以狭义的“通州味”是运河文化、皇家文化、商贸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新兴文化等多种文化长期碰撞、融合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复合型文化,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其中运河文化是“通州味”最重要的代表。 我区在传承和发展“通州味”中通过坚持延续文脉,留住传统“通州味”;吸收时代营养,丰富发展“通州味”;展现现代活力,拓展艺术“通州味”;牵手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效益“通州味”等途径取得了一些成绩。 孩子才是真正的传承人,作为通州区的学校,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教育我们的后代,让他们掌握具有通州味的工艺,并传承下去。 现在学校课程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所谓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例如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初中阶段所开设的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都属于国家课程。 所谓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如我区小学《通州生活》《通州自然》《通州社会》。 所谓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目前,我区的校本课程全区小学共有20所向区教委小教科申报了255项校本课程。像通州区民族小学的民族小吃、剪纸等;永顺中心校的魔方上的通州古八景;研实的十字绣、编织艺术等。 目前情况,地方课程单一,校本课程开展的如火如荼。 虽然校本课程部分学校体现的文化的传承,但由于都是本校老师编写的教材、讲义,大部分教师理论上不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水平,精力有限。所以存在他的局限性、不科学性等,也就是不能深入地讲解一门需要传承、具有通州味的艺术。 建议: 一个城市的影响力不仅仅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文化魅力。在建设北京行政副中心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和打造“通州味”,更要重视传承问题。 我工委建议,对于大运河这种名片,首先应该建立博物馆,由区里聘请专家编印地方教材,并配有课件,学校通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时间,来向孩子们传授大运河历史、传授具有通州味的工艺。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都很先进,但我们缺少具有通州味的课程、课件,向孩子们直观讲解。 全区中小学校每周还有三天的社团活动时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讲授并培养小导游,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程,深入了解大运河或花丝镶嵌制作工艺、“面人汤”面塑、大顺斋糖火烧、小楼烧鲶鱼等通州传统工艺的技术、内涵,并能走向社会进行宣讲。 处理好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积极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当代先进文化要素,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通州特色的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