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分析: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和方案》,2019年4月30日,生态环境部公布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河北雄安作为特例也在其中,城市副中心作为“一核两翼”中的重要一翼,正在高标准打造千年城市,也应该按照“无废城市”的标准来建设副中心。
“无废城市”建设中,农村有机垃圾分类和源头化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根据市政府制定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有序、高效的实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农村垃圾分类和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始终是一个难以绕开的一大痛点。我区9个乡镇共有保留村庄数量359个,村民总户数为161919户,2020年垃圾总量为80147.71吨,其中其他垃圾35974.12吨,有机垃圾44173.59吨 有机垃圾中餐厨17483.53吨,厨余垃圾26690.06吨,这还不包括村里树木产生的枯枝烂叶和院里院外的蔬菜秧子和花败等每年几千万吨的大量有机废弃物,综合估算农村垃圾中有机垃圾占比为85%以上。目前,区里按照“村收集、乡镇运、区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模式”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垃圾分类的进一步深化和“无废城市”高质量的建设要求,农村有机垃圾处理难度大,困难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村民对垃圾分类的意义缺乏认知,积极性还不高
目前许多村庄垃圾分类不是村民在分类,是靠乡镇保洁队或桶站值守员来分类,目前除了少数的“美丽乡村”建设村分类效果比较好之外,其他的大部分村庄垃圾分类效果并不理想。
2.有机垃圾集中处理难度大,造成村庄无法及时清运
由于垃圾分类后有机垃圾产生量很大,集中处理给生物有机质处理站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通州具有2个有机质处理站和1个发电厂,造成了无法接收有机垃圾的情况,从而也形成村庄有机垃圾不能及时拉运,很多村庄有机垃圾堆积长达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情况。
3.农村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不高
在农村有机垃圾包括厨余、杂草、枯枝落叶、化粪池污物等。这些垃圾一方面产生量很大,随意堆放影响景观。另一方面容易腐烂,产生气味污染环境和传播病原菌,影响美丽乡村景观和人民健康。虽然被叫做垃圾,但是这些资源富含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是改良土壤很好的有机质资源,却都没有被科学有效的利用起来。
4.农村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缺少市场化运作模式
目前市场上具有农村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高新技术,但是由于农村有机垃圾具有分布散、水分大、易腐烂、规模小、季节性强、回收、装运和处理困难等特点,很多适用于城市的垃圾处理运营模式并不适用农村地区。
5.农村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建设资金缺乏
区政府和乡镇已颇为重视农村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但由于财力有限,乡镇几乎难以推进。另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尚未建立,也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建议:
1.进一步提高村民对垃圾分类和有机垃圾源头化资源化循环利用重要意义的认识。抓好农村垃圾分类和有机垃圾源头化资源化循环利用处理,是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重要的手段,也是促进美丽乡村科学发展,实现“无废城市”的客观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们生存的基础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持久、协调、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标准建设副中心“无废城市”,结合环球影视城的带动和影响,应该成为国际旅游的品牌,是副中心发展的优势、后劲和潜力,也是副中心引以为荣的巨大财富。因此,要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和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循环利用,使保留的359个村庄农村生态环境有一个翻天地覆的改变。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使垃圾分类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农村垃圾分类和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2.农村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无废城市”建设中,村镇建设规划是农村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取得长远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规划不合理,势必影响“无废城市”的后序建设与发展。高度重视农村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规划工作,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大盘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真正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要多利用先进技术,结合副中心实际,综合考虑厨余、杂草、枯枝落叶、花败、化粪池污物等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每个环节的因素,多措并举的真正实现农村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让农村有机垃圾“有措施、无堆放、不乱跑”。
3.建立以村为单元模块化有机资源生态站,从源头解决有机垃圾处理难题。建立农村垃圾“谁产生,谁处理”的工作机制,鼓励以村为单位,把村里的各种有机垃圾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处理成为生物发酵有机肥料。做到有机垃圾不出村,既不增加拉运和集中处理以及占地的费用负担,又能循环利用,利国利民,形成新的应用模式。把错位的资源科学合理利用起来,为副中心建设“无废城市”奠定基础。
4.制定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建设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应用场景”。农村有机垃圾处理行业属于公益环保领域,存在投资大、利润薄、收益周期长等问题,目前农村生活有机垃圾处理仍以政府投入为主,并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化机制,市场主体和市场发育滞后。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有技术、有能力的企业探索和研发农村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运营模式,打造“应用场景”,包括场景应用场景创新、劳动就业、投融资机制、企业税收减免、设施用地征用等等。
5.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农村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保障体系。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工作的瓶颈,关系“无废城市”建设的成败。这方面政府要“花钱买服务”来实现“无废城市”环境打造。通过乡镇、区、市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农村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政府需将农村有机垃圾处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除安排资金购置有机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外,还应该考虑每年运营服务的费用,确保农村有机垃圾处理可持续进行。
6.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实现“无废城市”的目标。一是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并综合应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强对有机垃圾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工作的长效管理。二是进一步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对重点内容、重要节点要强化措施,一抓到底,不留死角,确保实效。三是强化考核,要层层建立年度目标责任制、督促协调机制和动态管理制度,严格依据“生态村镇”标准采取明查暗访、互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综合考核挂钩,推动工作长期有效开展。四是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农村有机垃圾分类和源头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需要创新突破,需要政府、百姓、社会、企业共治共享,在十四五期间,多措并举、持续推进,逐步实现全区有机垃圾源头化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副中心“无废城市”美好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