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协会议 > 会议新闻  > 正文
委员热议运河文化:把大运河打造成文旅融合的“副中心样板”
发布时间:2021-12-16     信息来源:区政协

大运河历史源远流长,沿线各类历史文化遗存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区政协委员纷纷建议,加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高质量发展特色旅游。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

区政协委员、民盟通州区工委副主委池雪斌说,大运河经过整治,建成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漕运码头公园,大大提升了沿岸生态环境质量。


他呼吁——

应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深度挖掘运河文化遗产及运河沿岸古村落文化,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特色片区,将游客留在城市副中心。

实施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程,建立文物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运河文化资源大数据库,统筹指导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与信息公布。

推动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多文化融合发展,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典范景区。

加快开发运河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区政协委员、民盟通州区工委副主委,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特聘专家朱群芳一直致力于对大运河文化资源整合的项目研究,她认为“运河”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大运河通航所恢复的生存环境和运河文化氛围,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生活磁场,必将与大运河文旅项目融合,促进活态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唤醒、传承集体记忆,让作为遗产的“物”化运河与作为主体的“人”的边界逐步消失,有形与无形的大运河文化交织融合,以文旅项目运营产生新生命力,同时带动地方全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朱群芳建议——

1.应加大旅游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开发运河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依托三庙一塔、漕运文化、古桥、古皇木、石碑、密符扇等多种文物载体,开发大运河沿线地理标志产品和老字号产品,使其成为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的上品。全力培育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有科技感和运河文化特色的网红打卡地。

2.增强大运河景区夜游经济建设,开辟“大运河夜游”旅游专线。

3.打造运河特色民俗住宿,全面提升旅游供给品质。

4.打造具有独特文化、专门地点、特殊人物、特色场景、情景展现和体验互动散布全区的小微项目群落,形成大运河文化特色旅游吃喝玩乐且差异化的体验场景,强化满足个性化旅游、深度体验游等旅游服务。

5.实现去景区化、去中介化的特色发展,政府策划和编制特色旅游体验点政策文件,鼓励特色小微示范试点的发展。

6.形成以“人的真实、物的真实、文化真实和服务的真实”为体验特质的大运河文化呈现方式的创新发展。

构建“运河+”融合发展新业态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我们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区政协委员阎晶表示,近年来城市副中心积极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建设工作,集中推出北运河通州段旅游通航等一批标志性文化旅游项目,为下一步打造面向全国文旅融合的“副中心样板”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运河通州段全长约42公里,串联了潞城、张家湾、西集、漷县等乡镇和多个村庄,这些乡镇、村落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兴,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风貌格局。


阎晶认为,应该加快推进大运河通州段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规划,以大运河为骨架,将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沿线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构建以“运河文化为引领,绿色生态为基础,产业融合为支撑”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同时,构建“运河+”融合发展新业态,促进沿线村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运河+农业”方面,

结合现有农业园区,探索建设运河风情主题园,开展运河文化田园秀、农事体验、主题研学活动,打造一批运河体验农旅项目。

“运河+文化创意”方面,

挖掘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漷县张庄村的运河龙灯会、张家湾里二泗村的小车会、高跷会、潞城太子府评剧等资源,开展各类运河文化节庆,建设一批非遗传习文化场馆。

“运河+乡村度假”方面,

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丰富业态功能供给,充分利用村庄存量空间发展特色民宿产业,通过运河文化植入,改造提升一批运河文化小院、“运河人家”主题民宿。

阎晶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还应坚持特色引领,进一步提升一河两岸的绿化品质,加强沿线村庄环境整治,完善滨河慢行绿道系统,统一沿线标识体系,打造“千年运河”品牌,丰富文化表达的载体,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文旅走廊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是僵化的、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涉及运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发展、生态,以及交通用水、城乡建设等多方面。所以应该高度重视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与发展的结合。”区政协委员柳晓雷翻开了自己的提案——《关于打造通武廊百里运河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带》。

他说,大运河北京通州段、天津武清段和河北廊坊段(以下简称通武廊),是京津冀地区大运河核心河段。


他建议——

要推动文化旅游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文旅长廊,通武廊百里运河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带,以运河120公里廊道为黄金主轴,以“非”字结构向外辐射,建设若干特色产业小城镇,形成北运河文化主廊道。

按照分工协作,互为一体原则,打造京味文化、燕赵文化、津门文化特色集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产城融合、彰显人文魅力、富有城市活力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现代化文旅走廊。

丰富大运河主题旅游商品内容和文创产品

区政协委员成晔对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颇为关注。

他认为,当前,城市副中心正按照“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利用好千年运河文化品牌,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文化品牌塑造,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延续壮美运河千年神韵。在此背景下,加强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城市的文化传承、保护与推介将成为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


成晔认为——

在外部,可以通过政府文旅部门和旅游行业协会的推动,增加大运河北京通州段及其沿线文化的交流和研讨,形成思维碰撞、促进知识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在内部,可以充分利用副中心旅游住宿酒店单位、大型商业场所的公共空间打造非遗文化展示区、宣传角、非遗项目推介(中英文)专栏,在促进展示和传播的同时,吸引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项目的联展联销,借此丰富大运河主题旅游商品内容和文创产品,促进沿线城市文化交流。

(转载自北京通州发布)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州区政协 电子邮件:zhxbwmk@bjtzh.gov.cn
技术支持:北京市通州区大数据中心 京ICP备 200152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2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