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协会议 > 提案信息 > 2020优秀提案 > 委员提案  > 正文
182号 关于提高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见成效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1-01-13     信息来源:区政协

第182号

案由:关于提高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见成效的提案

提案人:付长宝

问题及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民众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在日益增长,而由此带来的环境隐患也日益突出。垃圾分类的意义无需赘述,日本花了27年才最终实现全民垃圾分类,德国甚至走了40年。垃圾分类处理是涉及城市副中心运行安全的一项广泛、系统、长期而又反复的工作。

近年来,在全国上下都在有力推进实施拉圾分类的过程中,通州区也已吹响了一场推进垃圾分类攻坚战的冲锋号。虽然经过多年积极探索,通州区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基于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其工作成效与国际水平和公众期望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推进垃圾分类,需要在“方便”与“不便”之间寻找平衡,离不开环卫、社区、物业公司以及广大居民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更离不开说广大百姓的各极配合。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通州区很多地方已经建立了厨余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并运行了一段时间,但由于分类收运过程很少能被大家看见,因此很多市民仍然以为“所有垃圾是一辆车拉走的”“分了也白分”,不了解最新的垃圾收运现状,也就不信任垃圾分类口号宣传,不愿意参与。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垃圾源头不分类、混装混运是垃圾分类推进的难点,对分类结果缺乏有力的监督反馈机制是分类垃圾成果不显著的重要原因。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主动参与意识差。

垃圾分类主体意识淡薄,社会动员效果不佳。市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匮乏,尽管民众对“垃圾分类”这个概念耳熟能详,但对生活垃圾分几类、怎么进行分类等知识却了解的不够。实际的垃圾分类工作由拾荒大军和分拣员二次分拣完成,现行分类制度流于形式。在思想上也没有形成要对垃圾进行主动分类的意识。

(二)垃圾分类措施多见成效少,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除市民垃圾分类意识问题外,居民家中垃圾桶不分类的问题也是客观现实,所以作为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这直接导致了生活垃圾在源头上就无法实现合理分类。此外,现在大部分居民小区的回收垃圾桶虽然有分类功能,但实际运行中垃圾确没有真正分类,根本起不到应有的分类回收功能。由于对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等关键环节未制定统一强制的作业标准,陷入“先分后混”、“混装混运”、“混运混处”的无效劳作,严重影响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初衷,浪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使垃圾分类工作流于形式。

通州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从起步到成熟,必然要经过一个过程,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一些社区目前面临的问题,也都与管理有关。有的是沟通滞后,造成了居民误解。有的是管理方法还欠缺细致,过于粗放。实际上,负责垃圾分类的公司如果能多一些前置的沟通,管理方法再精细一些,居民对保洁员再多一分信任,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就可以化解于无形。很多地方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设施不健全,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

(三)垃圾分类信息化平台还未建立,统筹力度差。

目前,通州垃圾分类管理,多数还处在人工数据统计和管理的层面,仅有及个别社区建立了信息化手段,但对大数据的分析应用和统筹调配和监测功能使用比较少。有一些小区虽然采用了智能化的设施,但其功能还未真正发挥出来。如何应用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大数据采集及分析平台,对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测和工作调度,对相关的工作流程通过平台进行实时管理。对全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有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有效管理,是未来垃圾分类管理常态化长效化的必然举措。

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

要顺利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根本上还是要转变民众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我们需要把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公众。让公众了解垃圾分类是有用的、垃圾分类有什么好处。以废电池回收为例,公众不清楚到底分不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而模棱两可是大忌讳。“垃圾最后是否变成有机肥?还是去了垃圾填埋场?公众对这些信息都不清楚,因此会对垃圾分类工作产生极大的怀疑,配合度也会下降。因此,想要全民参与,在面向公众的方案上就要清晰。一是哪些要分类;二是分类之后的流向和产物。建议加大宣传,从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入手,逐步增强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可把垃圾分类常识、垃圾分类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编制成多种形式(如海报、微信、音视频等)、易于传播(可顺畅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微博、微信平台等渠道发布),通过搭建各类新媒体平台、协调传统媒体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要将学校、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作为宣传的主要场所,形成“从我做起,从每一天做起,从垃圾分类做起,人人都是环保卫士”的社会共识和良好氛围,培养建立一支垃圾分类指导员、环保志愿者队伍,发挥骨干引导作用。真正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垃圾分类工作见实效。

制定和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实施方案,开展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协调各方关系,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社会合力。制定全方位的垃圾分类、收集计划和分类运输、处理办法,细化分类标准,对垃圾分类收集做出明显、明确的垃圾类型标志和解释。制定出台有关垃圾分类管理的行政规章,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各环节的有效监管,加快研究通过经济手段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的收费管理体系。

建立有效长效的激励机制,对居民的垃圾分类回收行为和对于垃圾分类推进效果显著的街道、社区进行奖励。可以以社区等为单位设置旧物交换信息中心,为一些旧货提供交换或交易的平台,变废为宝。对垃圾回收进行奖励,例如,将可回收垃圾送到垃圾分类站就可领取垃圾分类袋、日用品等,或者玻璃可以换啤酒、塑料可以换塑料制品、废旧电池可以换新电池等。

整合各方资源,逐步扩大通州区垃圾分类试点区域,尤其是学校,通过配置垃圾分类设施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垃圾分类行为习惯,从而也能让其带动起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

在垃圾分类、回收、运输、处理等环节要实现制度、设备、人员无缝精准衔接,形成环环相扣的全流程分类处理产业链。可借鉴国际经验,在垃圾强制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类别垃圾不同时间、地点的回收制度,确保各类垃圾“不落地”。升级垃圾分类回收车辆,实现精准收运、精准处理。

⠼/span>⠼/span>⠼/span>(三)采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实现精细化数据化管理。

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减量基础信息数据收集和数学建模分析工作。以信息化手段和数据支撑,实现对全区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和垃圾排放全过程综合管理。实现对小区、餐饮企业、强制分类单位、学校、医疗场所等排放主体全覆盖、对厨余垃圾、再生资源、其他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垃圾品类全覆盖。

建立从垃圾产生源头到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进行全链条的基础数据采集,并基于基础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动态统计产生数量,解决垃圾分类减量源头数据难以准确收集度量的难题。动态掌握通州区生活、餐厨、建筑垃圾产出及收运、处理各环节的真实情况,使垃圾产量从源头到末端的各个环节的数据清晰化。还可以采用智能化设施,在清运车上装上芯片,读取车牌号、所属单位等,安装GPS和称重系统,哪辆车,什么时候,进了哪个小区,收运了多少垃圾都可以知道,做到追踪溯源。基于准确的垃圾量基础数据建立职责量化数学模型,计算各环节作业成本,让各层级管理者量化自身责任、让顶层决策者及时了解工作进展、发现问题,进而掌握扎实的决策依据。

在建立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信息平台和数据各自建设、独立运营、自行管理的局面,要做到平台一致、数据同步、统一管理的建设和运营机制。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州区政协 电子邮件:zhxbwmk@bjtzh.gov.cn
技术支持:北京市通州区信息中心 京ICP备 05031679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8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