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号
案由: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民营企业稳步发展的提案
单位:工商联界
拟建议承办单位:
召集人:曹恒永
2019年1月4日
联系人姓名:赵静
通讯地址:通州区京贸国际城5号楼1单元3601
电话:13910656238
邮政编码:101100
审查意见:同意立案
通州区政协提案委员会
2019年1月11日
问题及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决策部署,着眼新时代首都职责使命,着力建设体现首都优势和特点的现代化、法制化经济体系,率先行动改革优化营商化境,在把北京打造成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
通州区作为北京市副中心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调查评价和我市优化营商化境“9+N”政策体系的发布,工商联迅速行动,扎实落实,联合各级部门及相关协会深入调研,就深化改善营商环境中的痛点、难点和赌点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发现营商环境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一、政务平台不完善,服务流程不够优化。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过程中很多细节问题需要妥善处理,比如:技术上有“硬伤”,不少政务网络不畅通、不稳定、不好用,极大影响了企业网上办事体验;服务上有“硬伤”,不少电话咨询服务形同虚设,不少企业反映“拨打热线咨询得到的最多的回复是:此项业务您需要到窗口咨询”;窗口合并有“硬伤”,部分窗口合并只是单纯的物理聚合办事窗口,服务效率、服务人员业务能力等没有相应提升。
二、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融资困境难突破。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力度与企业预期仍有很大差距,银行和担保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融资难导致高达77.0%的民营企业靠自有资金维持运营。直接贷款诉求多、回应少、利率高。即便顺利取得贷款的企业,也常常受断贷、抽贷、压贷的困扰和影响。同时,由于存在于标准、政策的空白区,很多新兴行业无论是银行融资还是上市融资,都面临更大困难。
三、法制环境尚需优化,监督检查亟待加强。在规范新兴业态发展方面,法律法规体系仍有空白。面对经济纠纷和侵权行为,司法成本高、诉求周期长的问题一直饱受企业诟病。有企业直言,“从递交诉状等待开庭,到一审、二审,就是不短的一段时间,而从不执行到强制执行又要半年,真正解决问题,好几年过去了,要是小微企业恐怕已经倒闭了”。市场准入和资源配置不平等,民间投资的隐性歧视依然存在。
四、共性问题依然存在,民企发展任重道远。人才瓶颈依然存在,随着高端人才政策日益完善,中端人才、高精尖产业相关配套服务行业人才引进的措施略显不足,所有的户口优惠政策,都必须要有一个前置性的大环境,那就是改善和提高城市副中心的营商环境和创业环境,否则就会造成高端人才的大量流失。同时,企业在各区的分公司在每个区都需要重新注册,各区尚未实现一体化,很多要求彼此无法统一甚至相互矛盾,导致企业不得已将业务迁往北京以外,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税源外流,有的上市公司并购也因此需要在外地开展,给企业发展扩张来了诸多不便。
五、企业经营成本偏高,压力过大。民营企业经营负担较重,税费过高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现在企业要缴纳的税费名目繁多:有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税、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残疾人保障金等;另外,雇佣工人成本很高,我国企业法定社保费率整体较高,并且还在不断上浮;除了税负,还包括原材料、能源、交通等价格问题也让企业头疼。
六、产业升级转型难。副中心建设推进过程中淘汰落后产能、整顿行业秩序乃至环保风暴等一系列调控政策,对民营企业造成一定冲击。企业为了存活,不得不进行升级转型,购地、新建厂房、更换生产设备和升级环保设备,均需要大量资金,但是随着产能的转移,企业原属地产值下降,新属地产值也比较低,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融资难度,无异于雪上加霜。
七、京津冀营商环境过于分散。近年来,京津冀一体化在功能定位、产业转移对接、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方面均取得许多突破。但京津冀营商环境政策仍过于分散,只管自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营商环境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八、产业布局不明,招商项目结构不合理。目前,通州区引进落地的项目大多为金融、餐饮等服务业项目较多,缺少高科技、高税收、带动能力强的生产型企业,不利于区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没有形成企业在通州区聚集发展的土壤。
建议:
一、持续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建议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政务服务中的作用,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立网上“一站式”服务平台和城市大数据资源库,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力度,支持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服务,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简化办事窗口层级,加强窗口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服务意识培训,切实提高效率。
二、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法制化水平。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完善法制化营商化境的制度框架,加紧制定和完善新兴业态所对应的法律法规;尽快研究完善能够打破区域壁垒的相关财税制度,打破区域间税收壁垒,留住税源,确保企业成长与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相得益彰;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是市场环境,尽量避免“民企带着枷锁与国企赛跑”;提供专业精准的法律中介服务,进一步发挥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作用,最大限度帮助企业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
三、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建议做好横向比较学习,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外省市(如上海)等地先进经验,加强工作交流,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有更大提升;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进口,提升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造更有利的投资环境。
四、持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常态化机制水平。首先建议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加大引进人才奖励力度,全面放开人才落户限制,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专家团队。搭建良好干事创业平台,强化对人才的激励和使用,在人才竞争中实现赶超。其次,建议建立常态沟通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各机构、各商会资源优势,发挥企业家主体作用,积极搭建党委、政府和民营企业沟通交流反馈的长效机制,建立长效宣传培训机制,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持续开展各项政策实施效果的综合监测和评估,努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五、持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调研力度。各委办局组成调研小组,到通州区企业内进行走访、调研,深入企业开展“诊断把脉”,摸排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围绕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提供既符合我区实际又满足企业需求的定制式服务资源和精准政策支持,切实达到为企业降费减税、降低企业成本,解决融资难等困难的目的。
六、持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帮扶实体企业顺利升级转型。针对企业升级转型问题,建议主管部门能够考虑目前实体制造企业的困难,针对其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合适的产业定位指导,并协调金融机构不给企业抽贷;建议成立企业疏困基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
七、持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进高精尖优势企业,实现集聚效应。建议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关键是要筛选企业的质量,不符合的要退出,对入区企业也要严把准入门槛。全力打造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四大产业板块,引进和发展实现集聚效应,形成完整产业链,实现效益最大化。
各级部门应密切合作,努力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地,以更大的信心、热心、专心、恒心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推动首都民营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