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室到会场的教育使命
一份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提案诞生记
蒋真铮委员
缘起:当教育成为“孤岛”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周一早晨,高一学生“小A”的作业本再次空空如也。当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时,这个平时活泼的男孩低着头说:“老师,我爸妈周末又吵架了,我实在没有心思......”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手指不安地绞着衣角。
这样的场景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并不陌生。有些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有些把教育责任全推给学校;还有些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管教”,结果适得其反。更令人忧心的是,当我试图通过家长会沟通时,听到的常常是:“老师,我们也不懂教育,您多费心”“工作太忙,实在顾不上”......
与此同时,社区里的教育资源却在沉睡——社区组织的家长课堂门可罗雀,图书馆的亲子阅读区总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一些有益于学生成长的社会资源学生却难以企及。这种割裂让我意识到:教育正在变成一座座“孤岛”,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缺乏连接的桥梁。
调研:寻找破局之道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深入调研。在与区教委一名负责家庭教育工作的同志的沟通过程中,我了解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我们精心制作的家长课堂视频,在线上平台的点击量还不及娱乐视频的零头。”走访社区时,工作人员指着崭新的活动室说:“设备齐全,就是不知道怎样和学校对接。”
更触动我的是:《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仍有不少的家长不清楚自己的教育责任;区域内近50%的学校仍停留在传统的家长会模式;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足35%。这些现象背后,是无数个“小A”正在错失全面发展的机会。
提案过程:从讲台到参政议政
在2024年区政协全会上,我提出了《关于落实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其中,调研过程中一位班主任的感慨——“我们尝试过‘家长进课堂’,让医生家长来讲健康知识,工程师家长来讲科学实验,效果特别好——可惜没能常态化。”成为提案中“开发社会资源”建议的重要案例。
此外,这份提案的亮点之处在于让政策长出“牙齿”:1. 机制创新:建议设立“校家社协同育人办公室”,由学校、社区、家长代表共同管理;2. 考核倒逼:提出用“家长满意度+第三方评估”双轨考核学校;3. 资源活化:设计“社会教育资源地图”,实现学校“点单”、社区“派单”、机构“接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提案中强化了政府的统筹角色——这正是基于通州区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定位考量。
感悟:教育需要“共同在场”
在政协闭幕会上,当这份提案被评为年度优秀提案时,我深刻体会到:
1. 政策温度来自一线泥土:只有蹲下来听教室里的叹息,提案才能戳中真问题;2. 改革需要寻找最大公约数:不能只批评家长缺席,而要搭建他们“进得来”的台阶;3. 制度设计要有“最后一公里”思维:再好的政策,没有执行细节都会变成空中楼阁。
现在,每当我看到区域内又有了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做法,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我更加确信:只有打破家校社之间的“玻璃墙”,才能让每个孩子都站在爱的同心圆里。这份提案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永远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在场”。
蒋真铮,通州区政协委员、潞河中学教师。